理论18:成败归因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一、理论提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罗伯特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概念,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韦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的动机理论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成就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成败归因理论模式。
二、主要观点
理论要点: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外界环境: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这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分别把这六个因素纳入以下三个
维度之内:
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三、意义或启示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
2.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维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反馈的影响。归因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四、经典习题
1.(单选)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动机理论为()。
A.强化说
B.动机归因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C.自我效能感理论
参考答案:B
2.(单选)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的是()。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参考答案:A
3.(单选)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参考答案:A
4.(单选)在维纳的归因模式中,运气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