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6: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理论提出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学位时,受到皮亚杰的启发,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主要观点
三水平六阶段具体表现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三、意义或启示
①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②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种族、文化各有不同,社会道德标准各异,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却相当一致。因此,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
四、经典习题
1.(单选)小明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积极为班级做好人好事,这说明小明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参考答案:A
2.(单选)根据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以“好孩子”为定向,认为“好”行为的标准就是能够得到别人赞许的行为,这属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的()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成熟水平
参考答案:B
3.(单选)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那么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参考答案:B
4.(多选)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包括()
A.好孩子定向阶段
B.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参考答案:AD